走进福达集团桂林曲轴有限公司曲轴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大型数控设备正平稳有序地运行。“起初我也只是车间里的一个普通调试员,没想到还能站在大舞台上接受表彰。”蒲鹰是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工厂自动化运维室主任,曾荣获“广西工匠”、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像他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一线产业工人正在桂林市临桂区不断涌现。
全力培养像蒲鹰这样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打造“双高”型产业工人队伍,是桂林市临桂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桂林市临桂区总工会全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校企+企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竞”“带”“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产业工人切磋技艺、交流技术、提升技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竞”,是指组织各行各业一线职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多赛道”比拼,实现常态化人才交流互动学习,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多方位提升,使竞赛活动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助推职工成长成才的有效抓手和品牌工程。 近年来,临桂区总工会紧盯新就业形态群体,积极开展涉及多工种的多样化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比赛项目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壮大技术工人队伍。“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焕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不断壮大临桂区技术工人队伍。”临桂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带”,是指助推各企业开展“名师带徒”“老带新”系列活动,“以点带面”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助力新职工在成长路上跑出“加速度”。
“先自己动手尝试解决,解决不了再来问我……”在蒲鹰技能大师工作室,蒲鹰在为徒弟讲授着智能化车间新设备的安装调试,而这样的场景只是临桂区师带徒活动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桂区总工会依托企业资源,聚合劳模工匠人才资源,指导建设一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等形式,提升一线职工技能水平,全面护航新员工发展。
“训”,是指推动建设一批职业培训学校,并助力企业打造“工匠学校”,构建岗前和在岗、通用和专用、线上和线下的体系化职工技能培训格局。“我们的课程培训采用‘理论学习+实操’的形式,工种涵盖车工、钳工、磨工、锻造工等,培训对象以在岗初级工为主。”桂林福达职业培训学校教务主任说道。
据了解,去年临桂区总工会分别在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和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企业在岗技能工作培训班2期,共360名职工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