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年奋斗在施工生产一线
从世界级拱桥——乌江特大桥
到广西第一长隧——燕来隧道
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工程
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攻坚克难的身影
他用一个个精准的数据
守护交通工程项目的安全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工程之眼”——张久林
绝活一:
创新研发“桥梁高墩施工
垂直度自动控制方法”
随着现代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穿山越岭,30米以上的桥梁高墩施工日益增多,张久林发现,传统常规测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如何既快速准确检测高墩垂直度,又减少测量人员安全风险?经过3年收集、准备,2012年,张久林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桥梁高墩施工垂直度自动控制方法”的研发申请。使用这个方法,只需在地面架设一个小型仪器,即可精密实现缆塔、高墩等建筑物24小时不间断垂直度控制监测,还能直观反映垂直度数据,有效减少测量人员、设备的投入,减少监测随机设站及不同测点产生的偶然误差,保障数据的稳定可靠及控制精度。2017年,这项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绝活二:
靠自学成功编制
施工测量放线和检测计算程序
张久林被同事们称为“测量大神”。他从一个施工项目测量放线及检测的初级学徒,成长为施工测量的行家里手。
1987年,18岁的张久林加入工程建设行列成为一名测量员。秉持“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信念,以及一股钻劲和韧劲,张久林很快成为行家里手。他凡赛必拿奖,之后更是从参赛选手升级为比赛的评委、裁判。
20世纪90年代,工程测量基本依赖人工,不仅耗费时间长,还容易出错。为改变这种低效工作的状态,1991年,参加工作仅4年的张久林在有限的参考书里,靠着自学掌握了计算机编程语言,成功编制了施工测量放线、检测方面的计算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直到现在这套计算程序还在一线运用。
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临长段路面施工中,张久林利用高精度DSZ2水准仪沿线每隔150米布设高精度水准点,在满足路面规范要求后尽量减少路面沥青摊铺厚度,仅路面材料成本一项就节约上百万元。